青岛大沽河畔黑陶博物馆:千年陶韵中的文明密码
在胶州市李哥庄镇冷家庄村,一座以黑陶为魂的博物馆静立大沽河畔。它依托古窑遗址而建,用300余件文物、千余件民俗藏品,串联起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与六百年叶氏家族的制陶传奇。当指尖轻触蛋壳黑陶的细腻肌理,耳畔仿佛响起陶轮飞转的千年回响。这里既是东夷文化的基因库,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鲜活样本。
破土而出:
从史前遗存到家族传承
黑陶,这一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与火的艺术”,1928年在章丘龙山镇考古发掘中被命名为“龙山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胶州,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里河遗址出土的两千余件黑陶文物,如鬶、甗、鼎等,构成了东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佐证。其中,薄胎黑陶高柄杯以“薄如蛋壳、硬如瓷器”的特性,成为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雕花镂空黑陶高柄杯,更被誉为“陶器制作史上的奇迹”。
大沽河黑陶作为胶州黑陶的杰出代表,于2015年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工艺传承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叶氏家族从云南迁徙至大沽河畔冷家庄,利用当地深层陶土,开始制作陶盘、陶碗等实用器皿。历经600余年传承,冷家庄“叶家窑”黑陶曾占据青岛地区70%的市场份额,明清时期更一度成为贡品,见证着古代制陶业的辉煌。
珍贵馆藏:
300余件文物勾勒制陶史
走进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的博物馆新馆,传统四合院造型的建筑群沿中轴线展开,青砖黄瓦、青石台基的古朴风格与黑陶文化的厚重底蕴相得益彰。馆内常设制陶通史展厅、文物展厅、历史名人展厅、陶器展厅及体验空间,馆藏文物达3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0件,另有民俗藏品千余件。
在通史展厅,大量史料串联起李哥庄地区从史前到近现代的制陶脉络。文物展厅集中展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黑陶珍品,5件蛋壳陶镂空高柄杯尤为瞩目,其中被列为一级品的就有2件。陶器展厅陈列着李哥庄出土的古代陶器,从实用器皿到工艺珍品,勾勒出功能演变的清晰轨迹。此外,馆内还藏有现代制陶大师的彩陶、沙陶、影雕等作品。
破圈重生:
从乡土产业到文化IP
站在博物馆的庭院中,国之九鼎雕塑与青砖灰瓦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悠悠岁月,漫漫陶路”的传承。当古老的黑陶工艺遇上乡村振兴战略,冷家庄村以“品牌战略+匠心传承”为双引擎,让黑陶焕发出新活力。
近年来,冷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叶鹏飞和叶氏黑陶第五代传人叶孝忠,着手系统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大沽河黑陶技艺文化内涵和工艺特色。坚持传统土窑烧制,在制作、烧制等方面有了发展与创新。制作采用轮制、模制、灌浆、手塑等方法,造型讲究美观、古朴、高雅,使大沽河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
李哥庄镇及冷家庄村投入资金不断改进黑陶制作工艺,邀请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专家出任艺术顾问,成立青岛市大沽河黑陶艺术研究中心。现已经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上千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享有一定声誉。
作为青岛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沽河黑陶的传承始终与时代同频。李哥庄镇党委、政府坚持文化引领,守护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支持冷家庄村立足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黑陶文化创意产业,打造集黑陶制作、黑陶经贸、黑陶文化为一体的产业格局,推进文旅融合、产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旅游+”多种融合业态发展,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实现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冷家庄村村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远近闻名的制陶专业村和农民富裕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庄、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特色旅游村庄、青岛市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从史前先民的生存智慧,到当代乡村的振兴密码,大沽河黑陶博物馆用六百年家族坚守、二十年场馆耕耘,书写了一部传统技艺的复兴史诗。在这里,每一粒陶土都沉淀着文明的重量,每一道窑火都照亮着传承的方向。当古老的陶轮再次转动,转出的不仅是精美的器物,更是胶东大地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对美美与共的无限期许。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 记者 高静文 通讯员 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