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李沧推出“小戏小剧户外沉浸式剧场表演”系列活动
记者从李沧区了解到,为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李沧区在世博园新增“微剧场”,用“小戏小剧户外沉浸式剧场表演”推动今春文旅升级。游览世博园的游客将迎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世博园新增微剧场
4月17日下午,青岛世博园,四名青岛大学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走进江苏园,欣赏金陵派古琴演奏《流水》,参观中国苏式园林造景。他们还欣赏了京剧《贵妃醉酒》,在表演艺术家的带领下,手持折扇体验盛唐风韵和中华传统文化。
此次中外文化交流,是李沧区推出的“小戏小剧户外沉浸式剧场表演”的系列活动之一。今年2月下旬,青岛市相关部门印发了推进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的工作方案。李沧区做起了世博园的文章,利用景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与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为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戏剧映出李沧时代风貌
李沧区是青岛市人口增长最快、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区市之一,戏剧表演也反映了这里的风貌。今年2月,记者在李沧区九水街道的元宵节庆上看见,有扭秧歌、跑旱船,有魔术表演,有柳腔茂腔联唱,有川剧变脸。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在李沧区东部置业安家,带来了不同文化。
今年4月初,翠湖社区樱花盛开,不少游客和市民前来赏樱,快闪式小戏小剧移动剧场热闹开演。樱花树下,戏曲《十八相送》、小品《我们旅行结婚吧》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
在李沧区各个公园和广场,经常能看见群众自发编排、讴歌幸福生活的歌舞节目。“我们不断拓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路径,挖掘文化资源,发挥地域特色,将小戏小剧融入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李沧区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艺术走进车间走进社区
在李沧区,戏剧、声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走进车间,走进社区,展现了无穷的创造力。
每周,永宁祥和之音交响艺术团都会组织排练。这个艺术团的前身是上世纪70年代在老沧口组建的文化馆管弦乐团,成员大多是来自橡胶二厂、国棉厂、钢厂、碱厂的产业工人。如今,他们重新组建起艺术团,每年承办各类演出活动60多场次。“音乐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团员们表示。
2023年5月的李沧区全民文化艺术节上,一首名为《一条通往大海的街》的歌曲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歌的创作者是振华路北社区居民苏航,现已年近80岁。在金水路北社区,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银发族合唱团经常排练邵宝善创作的歌曲《我们都是好邻居》。
文化艺术和李沧互相成就
在世博园景区中华园内,身着中华传统服饰的女孩在镜头前留下倩影。在翠湖社区樱花节现场,主办方准备了汉服供大家免费试穿。在李沧区全民阅读提升行动开幕式上,身着传统服饰的孩子们表演了舞蹈《六尺巷》。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国风剧社、扶摇剧社到李村大集等地采风,准备创作话剧……
在李沧区,文化和艺术在传递思想、传承文化,更在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1月,乐客城推出创新商业空间“天空戏城仙侠主题街区”,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在李沧区信联天地AN+艺术裂变空间里,各类艺术展连续举行,还要将电影院打造成年轻人社交的“小剧场”,留住写字楼里的年轻人。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刘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