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2  2023  /佟涛/

莱西市民杨建东35年收集6000余件红色文物 博物馆免费开放

  在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庄村,有一座建东红色博物馆,该馆是由60岁的莱西市民杨建东自费200万元建立的。多年来,杨建东倾尽全力投身于红色记忆传承事业,他创建的建东红色博物馆里收藏着6000余件珍贵的红色文物,至今免费开放6年,这座红色博物馆已成为莱西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坐标。

  收集6000余件红色文物

  谈起自费200万元打造建东红色博物馆的初衷,杨建东坦言:“让老一辈人能在这里找回记忆,让年轻一代能在这里触摸历史,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在这座520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馆里,收藏了6000余件红色文物,每一件都是杨建东四处奔波收集来的。1990年,从几封泛黄的老革命家的书信开始,这位朴实的莱西人就与红色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承载着革命先辈奋斗足迹的物件,深深触动了他。从那时起,收集红色文物、传承红色精神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为了筹建红色博物馆,杨建东毅然掏空积蓄,又向亲友借债,硬是凑出了创建红色博物馆的启动资金。面对妻子的不解,他指着满屋的红色文物坚定地说:“这些‘老伙计’能教给孩子的,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为了收集红色文物,杨建东四处奔波。他穿梭于全国各地的乡村小镇、旧物市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有红色文物的角落。资金不足,他省吃俭用,甚至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家人起初并不理解,抱怨他不顾家、折腾钱,可杨建东没有动摇。他耐心地向家人讲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渐渐地,家人也被他的执着打动,转而支持他的事业。

  “希望通过这些红色文物,能够让更多人铭记历史,从而传承红色基因。”杨建东介绍,如今这座红色博物馆展馆里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他“跑断腿、磨破嘴”一件件收集来的。

  五度登门“淘”到珍贵文物

  杨建东表示,收集红色文物的过程困难重重。有些红色文物持有者对他心存疑虑,拒绝出售或捐赠。杨建东就一次次登门拜访,用真诚和对红色文物保护的决心打动对方。当得知一位老革命家后代家中有一批珍贵的信件和照片,杨建东先后五次前往对方所在城市,详细阐述自己建立红色博物馆的意义,最终成功说服对方将红色文物托付给他。

  在杨建东的讲述中,记者不仅感受到他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更看到一位普通人以一己之力,为守护历史、传承精神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他家参观这些红色文物,都对杨建东赞不绝口。就这样,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建东红色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

  让参观者触摸历史温度

  建东红色博物馆开馆后,杨建东又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与普通讲解员不同的是,他的讲解总是充满温度与互动。“这里跟书本上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我会让来博物馆参观的市民、学生触摸历史的温度。”杨建东表示,他在这里引导孩子们摇动20世纪70年代的手摇玉米脱粒机,在欢笑声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也会让学生使用扁担试着挑盛着粮食的箩筐,在沉甸甸的重量里感悟“粒粒皆辛苦”。杨建东深入研究党史,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烂熟于心,为前来参观的市民、学生生动地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只要有参观者,他就精神饱满地讲解,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孩子们摸着文物问‘这是真的吗’,那一刻,就是传承的开始。”杨建东感慨地说。

  鲜为人知的是,杨建东除了红色文化守护者的身份,他还是一名锔瓷匠。每次收回来的瓷器物件有破损时,杨建东都会用祖传的手艺将它们修复完好,他申报的“杨氏锔瓷技艺”被列入青岛市非遗推荐名录。杨建东靠着用细密铜钉修补残缺瓷器的手艺,加上打零工的收入,全部用来填补每年近20万元的建东红色博物馆运营费用。

  2023年,为了让更多孩子触摸历史,杨建东发起了“红色文物进校园”活动,将雷锋书籍、日记等带进课堂。在莱西四中的一堂思政课上,当学生朗读1947年胶东民兵的绝笔信时,教室里一片哽咽声。校长动情地说:“杨馆长送来的不是文物,是信仰的种子。”对此,杨建东表示:“历史教育不该囿于展馆的四壁,而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心田。”

  2024年,建东红色博物馆正式挂牌成为党建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社区党员、企业职工前来参观学习。如今,建东红色博物馆已成为莱西7家非国有博物馆中的佼佼者,更被纳入青岛市红色研学线路,成为“踏寻革命文物之旅”的重要站点。截至目前,建东红色博物馆已累计接待青少年超过5万人次。

  希望打造

  红色研学基地

  每当看到老人追忆往昔时舒展的眉头、孩子们探索历史时闪亮的眼神,杨建东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他们高兴,我就高兴。”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最朴素也最崇高的追求。从博物馆到校园课堂,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杨建东用最质朴的方式,让红色记忆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每当夜幕降临,最后一批参观者离去,建东红色博物馆又恢复了宁静。这时,杨建东常常独自一人修补老物件。在昏黄的台灯下,他小心翼翼地给开裂的军号缠上铜丝,动作轻柔得仿佛在缝合时光的伤口……这座红色博物馆,不仅是他个人情怀的寄托,更是留给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谈到建东红色博物馆将来的发展,杨建东最大的心愿是将其打造成研学基地,把这些红色文物按照历史场景全部还原,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亲身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传承红色文物基因,让红色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本版撰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