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2022  2023  文化产业  /佟涛/

“无象·寤想”——吴健、田卫双个展在海信艺术中心举办

  抽象本身就具有当代艺术的特征,它是开放的,融合的。这也很符合青岛的特点——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这座城市强烈的特点。

  当谈到当代艺术与青岛的时候,青岛籍艺术家吴健坦言,从小就被家乡的人文环境影响,他在创作中,也总是“把东方精神或者气质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作品”。如今,他和有着共同创作特点的艺术家田卫,在海信艺术中心举办了“无象·寤想”——吴健、田卫双个展。两位艺术家特别挑选了与青岛城市调性相符的作品,打开岛城观众对于当代艺术的新视界。

  “很多人说海信艺术中心有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感觉。大圆环的构架有包容性,有在地性。”艺术中心主理人、策展人江洲表示,在这样的空间,适合呈现更前卫、当代、时尚的艺术作品。“有田卫、吴健等当代艺术家为空间加持,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体现在艺术审美上,更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东方之光照进当代艺术

  晴天,有光,照射进海信艺术中心,让展览的作品也多了一层自然“滤镜”。而“无象·寤想”,本身就具有“光”的色彩。“无象”,是进入一种更为纯粹、抽象的艺术境界;“寤想”,则代表着觉醒与思考。作为策展人,江洲认为:“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世界。”田卫、吴健展现的是从当代艺术出发的可能性,他们的出发点又都是“中国审美”,两位艺术家艺术气场相和,从而有了“无象·寤想”。

  “如何把东方意蕴带入西方当代艺术”,这是田卫在创作时始终思考的问题。“当代艺术不应该照抄西方,要有中国的东西。”田卫的当代水墨,经常从唐诗宋词,从青铜、陶罐、瓷器中提取中国味道的营养,而作品呈现出的又是当代艺术的面貌。他的作品通常都有“一道光”,“我的师爷李可染,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逆光。”田卫深受师门影响。田卫还强调颜色的“中国审美”,西方的颜色以丰富著称,而中国的瓷器有时候只有一种颜色就很完美,比如汝窑的蓝,不仅完美,从不同角度看它还在幻化,这是一种中国审美,“我想把这种感觉作出来”。因此,田卫的当代水墨充分彰显光气融合的当代哲学理念。

  吴健代表作系列《就有了光》《十万丝》,运用坦培拉技法,提取生命与时间的关系,探索精神“落点”。“我们去探索内心的过程,把自己的文化属性带到画面中。我们并不是用东方符号去作为绘画方式的艺术家,而是把东方精神或者气质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作品,这是我和田老师的共同特点。”吴健在创作中把画面“去叙事性”“去具象化”,致力于把自己的感受筛选抽离出来,跟“柔和”“柔软”产生关联,重新探索画面成立“新的可能性”。“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柔和是典型的特点。”

  >>>艺术家与城市文化相互助力

  从海信艺术中心透过落地玻璃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桅杆,熙熙攘攘的高楼,伴着碧海蓝天,勾勒出青岛的现代海洋文化图卷,与中心内展示的当代艺术作品相映成辉。“山海湾城”酝酿出的艺术氛围,不仅刻印进吴健等青岛艺术家的生命感悟中,也不断给予来青的艺术家新的灵感。

  “我来过青岛很多次,特别喜欢崂山,站在崂山看大海感觉特别好。”田卫说,每个城市都有特性,“青岛会有抽象的感觉。”此次展览,他选择展出《曼陀罗》系列作品,所有画面中都有“一道光”。有一次田卫和夫人来青岛住在海边,早上起来看海边日出,“太阳初升的那一道光芒,特别有能量,充满希望的感觉。”这道青岛的光,入了他的画作。

  “我从小喜欢画画,青岛家乡的老师对我进行了艺术启蒙。”吴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大部分时间就在北京生活。“但是自己的家乡,包括空气、人文环境甚至是美食,对我的影响是磨灭不掉的。”“我作为本土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探索带回家乡呈现,非常开心。”吴健说,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双向选择,形成一种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推动城市艺术的发展,“我相信艺术家本人与青岛文化是在相互助力成长。”

  >>>开启青岛艺术市场的新选择

  一座城市离不开爱它的艺术家,也需要一代代的新策展人。“一场展览就像是一个课堂,一种社交,更像一粒种子。”江洲乐于做这个传播种子的人,给公众创造更多美育普及的新情景,用艺术之光点亮青岛这座城市的灵感。在她看来,当经济达到某种高度时,对艺术的追求就成为了城市功能和品位的最佳诠释。“作为曾经从青岛走出去的一代艺术人,现在回到自己的家乡,立足青岛,把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力量与艺术资源整合起来,为岛城的艺术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

  “无象·寤想”的当代性看上去有些“小众”,但却是策展人江洲注重展览多样性的必然选择之一。为青岛艺术市场注入活力,不仅是让艺术展览多样性、国际化,还要拓展出艺术对谈,多元化的沙龙活动和互动体验等,“兼顾学术的高度和大众的参与度”。江洲解释,海信艺术中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廊、美术馆的概念,“我们承载了更多为公众打造美育教育的责任。”从环境上讲,艺术中心把阳光大海的自然风光引到室内来,“场景与大家息息相关,让大家意识到艺术不限于特定艺术场馆,在这样公共空间也有随时可见的艺术,从而意识到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

  “开始不是为了艺术而走进艺术中心的男女老少,会因为有艺术作品而驻足,进而主动跟我们沟通,想要跟艺术有更深层的互动链接。这就是我们做公共艺术场馆的社会意义。”江洲期待开启青岛艺术市场的一种新选择,同时为市民带来新的具有艺术品位的生活方式。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