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2022  2023  文化产业  /佟涛/

2024中韩诗人青岛交流会举办 共同描绘诗歌写作的未来图景

  跨越山海,宜诗宜友。2024中韩诗人青岛交流会本周在青岛举办,来自于中韩两国的诗人们以诗会友,共同描绘出东亚诗歌写作的未来图景。此次活动由青岛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青岛文学馆承办。

  相隔20年

  中韩诗人重塑诗歌的友谊

  2004年,以青岛市荣誉市民金金龙为首的20余名韩国诗人访青,为双方日后的友好来往、诗歌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隔20年后,来自中韩两国的诗人们再度聚首于此,以“跨越山海,宜诗宜友”为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文学互动。

  正如前韩国文化艺术院院长李根培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自古以来,韩国与中国在文化上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坚信,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韩国与中国更应该携手并进,共同面向世界,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去迎接人类文学的新早晨。”

  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臧棣以《以诗为邻,重塑诗歌的友谊》为题,做了主旨发言。臧棣谈到,作为生活景观的诗歌文化,在时代的屏幕上,常常显得游移模糊。“从诗和人,诗和生命更深切的关联看,更艰巨也更有责任感的态度是:以诗为邻,将诗歌从生活的阴影从时代的边缘,慢慢邀请到生活的日常性中,用诗肯定生命的审美,不再放任野蛮的力量恣意割裂诗和生存的关系。如果足够幸运,我们应该重塑诗对生命的启发,诗对人的形象的召唤。”

  共话诗歌

  AI时代如何寻找文化归属感

  当冰冷的科技遇见情感迸发的诗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13日,“东亚诗歌写作的未来可能性”专题研讨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行,中韩诗人代表围绕“中韩诗歌的地缘特质”“区域与世界:东亚诗歌的公共指向”“AI时代的诗歌创作趋势”等议题展开研讨。

  近些年来,诗人谢颐城不断与AI进行着亲密接触,就个人的使用经验而言,他认为“AI的分析能力第一,翻译能力第二,创作能力等而下之。”谢颐城特别提到了AI对于现代诗歌的分析能力已经超越绝大多数的人,包括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利用AI进行现代诗研究应该是大有前途的。但与此同时,也为我们的创作提升了要求,AI的诗歌创作超越了绝大多数平庸的诗歌写作者。”他也提醒诗人们,AI时代的诗歌写作尤其要警惕那些平庸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来自韩国的诗人,韩国檀国大学聘请教授、韩国文化技术研究所长朴德奎就独属于韩语语境下的“恨”与“伊”在诗歌中的表达向中国读者进行了阐述;中国诗人路也则以东亚女性写作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当天还举办了“PLUS ONE”诗人新作分享会暨读者见面会,臧棣、路也与韩国诗人金秀福、柳子孝、吴世荣参与分享会,与岛城诗友现场交流诗歌创作。

  交流会期间,中韩诗人们还将共赴“我今东海上”崂山对话、“东腔西调”岛城漫步等采风活动,看山石奇观、望梦幻大海、瞻文物古迹;领略老城的红瓦绿树、海派风貌,并感受新城的帆桅碧波,以及宜居青岛的都市格调,诗人们在采风的同时即兴创作。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