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峰会/  2023  文化产业  /佟涛/

“国字号”博物馆何以让蓝谷成“顶流”

  海洋,赋予青岛这座东方海上之城厚重的文化内涵。近日,我国第一家“国字号”央地共建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青岛)项目,在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正式启动。对国家而言,这是弘扬海洋文化迈出的坚实一步,承载着文化自信体系的担当;对城市而言,显示出青岛人海密不可分的和谐发展关系;对蓝谷这座海洋科技新城而言,意味着迎来了一次全新发展机遇,也标志着将以新姿态在国家搭建的平台上完成蝶变——海洋历史文化在现代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跨越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以鲲鹏之志挺进深蓝……

  全国首家海洋考古博物馆

  何以落户青岛蓝谷?

  从山东整体发展规划不难看出,青岛都市圈赋予了青岛蓝谷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的建设,为蓝谷加速迈向深蓝注入新活力。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这只“金凤凰”落子蓝谷,不仅仅因为青岛是一座海洋城市,更源于青岛的海洋文化和区位优势。3345公里的漫长海岸线、约320个大小岛屿、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31个各类海湾构成了山东海洋文化生成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基础,而青岛蓝谷正处于崂山北麓、黄海之滨、鳌山湾畔。

  一座依海而生的蓝谷新城,既有海洋科技的活力,又有“海蛎子味”的洒脱,还有丰富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海洋文化延续传承的独特优势。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岛沿海的渔业活动就已经非常活跃了。当时的大量海产贝壳堆积而成的贝丘遗址,是海洋文化的缩影。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的遗存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独木舟、网坠、镞、鱼钩、鱼镖等先进捕捞工具捕获各种鱼类,捕捞技术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早在2010年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就在蓝谷挂牌成立。随后又成立了北海基地,构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一南一北、双翼齐飞”战略布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落户青岛蓝谷,“致远舰”“经远舰”的保护修复工作就在基地开展。

  数千年来,青岛沿海创造的海洋文明,以强大的文化力量为现代蓝谷的发展注入了内生驱动。如今,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又落户蓝谷,正是对我国数千年来海洋文化的传承。有了这一国家级平台,蓝谷将借机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快速创建完善海洋历史文化体系,将通过一件件文物来讲述海洋故事,让更多的海洋历史“活”起来,呈现在现代人面前。

  顶级博物馆搭建展示平台

  何以让蓝谷成“顶流”?

  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建成后,全国的海洋考古成果将在这里呈现给世界,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而青岛蓝谷这座科技新城,也将以新的姿态成为海洋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顶流”,传播、传承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让更多人关注,续而来蓝谷兴业、安居、研游。

  “顶流”博物馆自带流量,为蓝谷注入能量。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将被打造成集收藏、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考古博物馆,建成后将填补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空白,有效集聚、展出全国海洋考古资源,对于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海洋文化底蕴、推动海洋文化交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除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在全国“出圈”的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已经成为蓝谷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一直没有停止对于海洋的向往和追逐。坐落在大学校园里的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展示着即墨北阡大汶口先民吃海鲜、挑战航海的众多器物,这些珍贵的文物吸引着千万游客,慕名感受古老的海洋文明,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截至今年8月份,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已吸引超9.5万人次参观。该馆有藏品40600件(套),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山东除省博物馆之外,唯一能系统讲述山东万年文化史的博物馆。

  此外,青岛蓝谷矿晶科技博物馆拥有5万多件世界各地矿物标本,来源遍及南美洲、北美洲、非洲等矿区。

  这些博物馆向海而生,在蓝谷勾勒出了清晰的“博物馆之城”新图景。

  未来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在蓝谷建成后,不仅将成为新晋海洋文化打卡地,更重要的是成为全国海洋考古成果的展示平台,展现中华灿烂厚重的海洋文明。

  鳌山湾畔崛起科技新城

  何以让蓝谷挺进深蓝?

  正是因为拥有古老的海洋文化,让后辈有了建设家园的创造力。这份自信来自文化的力量和魅力。纵观青岛蓝谷十多年发展历程,众多蓝谷人奔赴深蓝的翅膀一刻未曾停歇。

  一座座高楼林立,一条条阡陌错综,一个个商铺烟火,这些都构成了这座新城独有的诗意韵味。单说鳌山湾畔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直是半岛沿海地区的“大氧吧”。这里有蔚蓝色的大海,有最美的海岸线,更有崂山山脉带来的自然屏障,鹤山、豹山、天柱山和大任河等自然生态环境,为蓝谷构建起了完整的生态体系,让这里的PM2.5常年低于10微克/立方米。

  在这方陆域218平方公里、海域2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10万余人安居于此,其中既有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也有来自大江南北怀揣梦想的高端人才、外来创业者和企业家。

  青岛蓝谷地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位置,青、烟、威协同发展的联络中枢,形成了包括滨海大道、青威高速、青龙高速等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有“最美地铁”之称的蓝谷快线横跨青岛南北。连接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的胶即快速通道工程也在快速推进中。

  其实,美丽的风景只是彰显蓝谷新城的外在“颜值”,而真正对蓝谷这座新城气质内涵有所担当的,是那一座座与海洋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名企,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构多是“国字号”。

  如今的青岛蓝谷,集聚起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科研机构28家,山东大学(青岛)等高校、研究院25所,累计引育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重大科研成果在此源源不断地产出,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一批“顶流”海洋科研机构聚集蓝谷,让这里成为世界海洋科技关注的焦点。与之配套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也以海洋为底色,成为推进蓝谷产业发展、提振消费动能的重要着力点。

  / 观察 /

  抓住发展机遇 贡献“蓝谷担当”

  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青岛)项目的落户,是一次完善海洋文化体系的具体呈现。青岛蓝谷这座海洋科技新城,也将成为古老海洋文化与先进文化相融合的重要载体,在黄海之滨散发出灿烂的文化之光。

  承载海洋文化使命。从顶层设计看,建立海洋文化体系是国家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就青岛而言,历久弥新的海洋文化,深度和谐的人海关系,所代表的东方海洋观念,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海洋的人类智慧价值资源,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建在青岛蓝谷,必将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上,发挥更加重要的文化价值。

  体现文化辐射优势。在空间上,黄渤海区域,与黄河、齐长城、胶济铁路三条文化体验廊道形成了空间上的垂直关系。在文化传播辐射上,对内与沿黄渤海的河北、天津、辽宁、江苏等其他省市海域密不可分,对外又关联着整个东亚海域,形成基于历史脉络的海洋文化新形态。

  彰显“青岛蓝谷担当”。提到蓝谷,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海洋科技”,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青岛)项目因其独特唯一的“顶流”设计,让更多人又有了对海洋历史文化的期许。可以预见,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建成后,将是全国海洋文化、海洋考古成果的展现平台。蓝谷也将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在青岛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的部署要求中,贡献提升青岛“博物馆之城”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的“蓝谷担当”。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