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个“制香村”,手工艺传了300多年
冬日的暖阳照进即墨通济新区云桥村于志启的家中,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作为制香手艺人,此时,于志启正和老伴忙着给香客赶制最新一批香。
云桥村是有名的“制香村”,有着300多年的制香历史,最鼎盛的时候,村里有100多户村民制香,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和机械化制香的兴起,如今依然在用古法手工制香的村民屈指可数,2015年,云桥村制香工艺被列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春节的临近,这里再次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当地村民利用晴好天气抢抓生产,忙着制香晒香,供应春节市场,确保如期完成预定订单。
今年60岁的于志启制香已有40余年,是云桥村“资历”较深的制香户。从15岁起跟着父辈儿开始学艺制香,经历了为人夫、为人父的改变,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在家手工制香的活儿。每年冬季至来年初春四个月里,是于志启最忙碌的时候,从父辈手上接下制香这门手艺,延续发展成如今的家庭作坊。
把原料打成粉末,加入香料、色素等,用热水均匀搅拌后,再放入专用机器,通过布满孔眼的输出口挤出来,然后晾干,这便是一次制香的过程。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再到成品包装,云桥香的制作技艺共有8道工序,包括粘香、晒香、包香、染香等。“制香的主要原料是木屑、榆树皮、花生皮等易燃物。”于志启说,根据加入的香料(植物香料、化学香料等)区分香的品级,有些高档香还会在上面印字。
在村民于建波家中,一间大屋里生起火炉,几名妇女围坐马扎,一边聊着天,一边包装着刚制作好的香,欢声笑语中丝毫感觉不到工厂内的紧迫。这里的工人都是村里的村民,每到年关都会来制香、包装香,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春节前这段时间是旺季,销量比平日翻几番。这不,就在刚才,有个客户一下子拉走了两大卡车的(香)货。”于建波笑呵呵地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涛通讯员 张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