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青岛  文创  建筑  文化产业  半岛诗坛  雅集  /刘瑶/  /佟涛/

新业态新消费加速演进!青岛文旅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业态新消费加速演进,文化供给、服务提质升级,文旅迈向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让美好生活持续扩容

转角“诗和远方”,触手“精神食粮”,连日来,伴随着2021“嗨游青岛悦享冬季”冬游青岛活动的开启,160余项特色节会活动,不仅吸引市民走出家门,更吸引着八方游客畅游青岛共沐阳光。持续推进文旅融合赋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旅游投资热点城市排名中列全国第十、游客满意度排名中列全国第六、宜居宜游竞争力排名中列全国第二……不断寻求自我突破、探索模式创新、努力引领潮流,青岛文旅,致力于呈现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可分享的幸福。

城市让人向往,文化旅游是重要载体。新内容、新流量、新玩法的不断涌现,文化味、烟火气、温度感的多元叠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切面,都在辉映着这座城市的活力、实力与魅力。

新业态新消费加速演进!青岛文旅迈向高质量发展

民族歌剧《国·家》在中国歌剧节成功首演。王雷 摄

头部企业、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年末,青岛文旅招商好消息频传,占地180余亩、总投资约40亿元的地中海俱乐部项目,在众人期待中正式签约落户青岛。地中海俱乐部源自法国,是全球最大的一价全包度假连锁酒店集团,拟在青打造集ClubMed度假酒店、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特色民宿、体育运动、美丽健康产业等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经营成熟期预计年均吸引游客85万人次,拉动消费28亿元/年,创造超过2000个就业机会。这一国际高端休闲度假品牌的落户,将为青岛休闲度假旅游格局和整个北方旅游市场掀开崭新一页。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项目落地年”部署要求,积极对标先进城市和市民期待,精确瞄准文旅大项目数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差距,进一步强化“项目落地是硬道理”的工作原则,今年以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新签约落地重大文旅项目8个,总投资208.63亿元。先后推动海天中心、西海艺术湾、融创阿朵小镇等10余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打造成为岛城文旅的新地标。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好用足市级层面和各区市的落地奖补、房租税费返还、规划设计费补贴等一批惠企政策,已兑付大项目规划设计费补贴599.75万元,持续激发企业投资建设热情。

在各区市层面,文旅招商也加速推进。12月15日,城阳区旅游发展中心与携程集团“冬游青岛住城阳”暖冬系列活动项目在上海签约,为双方深度合作拉开序幕。后机场时代,城阳区将在出台住宿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多元的文旅形象,打造标杆产品和营销项目,推动区域文旅市场起势发力,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到“遇见城阳就是遇见美好”,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项目的落地,离不开优质的文旅投资环境。通过搭建文旅招商引资“一码通览、一揽子呈现”便捷平台,营造“亲”“清”的政商关系,利用政企银合作平台提供优质便捷金融综合服务等,我市文旅投资吸引力不断提升。2021年,我市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国内十大旅游投资热点城市,为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多域发力,以产业能级提升影响力

疫情影响之下,如何讲好青岛故事、传播好青岛声音?日前,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正式揭晓,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打造的“国际友人@Qingdao”文旅交流品牌活动获奖,这是国际人文交流、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品牌活动,更是疫情下青岛文旅对外交流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活动开展两年来,吸引了50多个国家及地区,包括驻华使者、国外政要、国际网红、友好协会代表等在内的400余位国际友人参与,宣传覆盖过亿人次,荣获国家外文局“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目的地营销奖等多个奖项,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在现象级的文旅活动背后,是青岛不断提升的文旅产业能级。今年,青岛强化与头部影视文娱企业合作,支持东方影都等园区先后承接爱奇艺《为爱尖叫》等影视作品摄制工作,摄影棚出租率达93%,创历史新高。拍摄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票房达15亿元,《刺杀小说家》票房超10亿元,电视剧《巡回检察组》《温暖的味道》在知名卫视热播。目前,青岛正开展新一轮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工作。

为了能让市民分享文旅发展成果,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提振文旅消费。高水平举办2021年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截至目前,先后发放市级文化、旅游消费补贴共计3500余万元,吸引375.6万人次参与优惠活动,拉动文旅消费达2.88亿元。

2020年,青岛市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1年,即墨古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极地海洋世界等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集聚区。

加快构建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将进一步提升青岛的城市影响力。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加快产业载体建设,丰富扩大产品供给,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快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步伐,统筹整合文旅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推出一批融合创新业态和产品,以示范基地(项目)创建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换代”

年末,青岛针路航海博物馆、城阳区博物馆在同一天开门纳客,至此青岛备案注册博物馆总数达到107家,位居全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21年,青岛持续推进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已形成海洋文化、历史建筑、乡村记忆、工业遗产四大特色为主的博物馆群。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新增11家,达到19家,增长138%,贝壳博物馆等5家非国有博物馆进入国家二、三级博物馆阵列,实现了青岛市非国有博物馆定级零的突破。青岛构筑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博物馆作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载体,也是青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换代”、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完善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发现,身边的文化设施不知不觉间增加,而且越来越近。影院、剧场、音乐厅、图书馆频繁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细数青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启动的地标级公共文化设施清单:世界级的西海美术馆落户西海岸新区,世界一流建筑大师的手笔带来收藏级的美术馆建筑风尚和同样是大师级的艺术体验;青岛市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其面积将由原来的2.5万平方米增加至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在副省级城市中将升至第二位;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落户青岛的规划亦浮出水面,将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的范本;青岛市图书馆新馆选址工作也已全面启动,一座交通便利、具有滨海特色的时尚文化综合体地标呼之欲出……与此同时,区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建设也进一步加强,形成“便民服务文化圈”。

以设施建设为基础性依托,青岛不断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于“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的“青岛样本”雏形初见。

文化服务创新开发、精准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经之路。在青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日益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青岛也日益注重服务的创新开发和精准供给,将之视作青岛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的源泉。

在日前发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中,青岛平度“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项目以创新并且见效的实施路径,位列全国农村公共服务21个典型案例之一。它反映出青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成功实践,成为统筹推动农村公共阅读服务发展的典范。在此基础上,我市又积极策划,率先在全省探索“空中的农家书屋”试点工程,以农家书屋为载体,依托应急广播系统,通过“诵经典、讲评书、播时事”等形式,变“被动借阅”为“主动倾听”,实现由“看”到“听”的转变,为农家书屋转型增效提供了新模式。

2021年,阅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产品,以更加精准、便捷而且为当地熟悉的方式,介入农村生活,重新激发人们被互联网裹挟而过度消解的读书热情。这一年,针对大型公共图书馆辐射有限问题,全市在交通枢纽、基层社区、企业等公共场所建成90处智慧书亭、社区书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这一年,青岛全民阅读作为文化服务创新开发、精准供给的范例,锚定确实的方向,如同水流,因势赋形,从城市到乡村,以各种创新模式渗透、浸润,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2021年,聚焦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岛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缩小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文化服务。

全年累计举办群众文化活动4.8万场、文艺演出3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6万场、“戏曲进乡村”4000余场,惠及群众1300万人次。青岛举办各类惠民消费活动5700余场,惠及市民300万人次、企业600余家,直接拉动文旅消费3.05亿元,间接拉动6.47亿元。

这一年,一批代表青岛水准的文艺精品力作大放异彩。民族歌剧《国·家》在中国歌剧节成功首演并获奖,13部作品参加全省庆祝建党100周年剧目展演,在青拍摄的影视剧目超过70部,《铁道英雄》成为“山东出品”首部票房过亿影片。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青岛将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进一步提升,培育和打造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水平,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激发青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源头活水。如今这一源头活水正在青岛探索一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特色之路,成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青岛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推动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青岛成功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联盟,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琅琊台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获评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青岛入选全国唯一的近现代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城市。

青岛正式印发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重点加强保护青岛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青岛“山、海、城、岛”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特色……这些举措也有力塑造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氛围,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青岛开放、多元、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色也在这一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进一步得以彰显和深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在今年全面推进,作为全国“非遗在社区”8个试点城市之一,青岛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社区传承传播,突出扎根性、生活化、传承性,培育了一批“非遗特色社区”,让非遗被关注、被看见、被触摸,打开更多“复兴”传统文化的想象空间,提升民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2021年青岛市增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项目19项,市级项目40项。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更需要聚焦群众需求点、融合时代气息的活动内容。这一年,通过组织开展“非遗+”文创大赛、“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胶东五市非遗创意市集等活动,青岛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非遗伴手礼产品,在向市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技艺的独特魅力的同时,让更多优秀传统技艺不断焕发活力,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一年,青岛深层次、多视角扎实推进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快闪、涂鸦、灯光秀等众多新节俗,使传统文化成为潮流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一系列传统文化创意活动更新迭代,激发了城市文化活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马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