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桃花源记”:后屯村里桃园美 村民最高增收10倍
“林花谢了春红”,四月末,春光晴好,王德信家的桃园里繁花落尽,一簇簇丝状花蕊正待结出硕果。老桃农一边剪去桃树冗枝,一边喜悦地和观海新闻记者分享,自从胶州市胶北街道大力发展桃树经济后,后屯村环境变美了,村民生活变富了,桃子收成最好的时候,比起以前种小麦、苞米,收入能有10倍之差。
王德信介绍,原先,后屯村农业生产与一般北方乡村无异,以种植小麦、苞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产量低、劳作苦,是典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候就是看天吃饭,有的时候忙活了一年,还得往里赔钱。”王德信回忆。
上世纪90年代,胶北街道开始发展“桃园经济”,鼓励农民种植桃树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王德信于2000年承包下村里的十亩田地,开始开垦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他特意到青岛种植桃树历史较为悠久的平度买来树种,学习桃园培育、管理技术,一头扎进全新的领域。但最初的5年里,当地市场并未打开,桃农种的桃子基本只能靠自己拉着车到市场上去卖。“我记得有一年我家积压了许多桃子卖不出去,最后只能烂在地里。”王德信说。
转机发生在2005年。随着后屯村桃园面积逐步增大、知名度上升,开始有采购商找到王德信订购桃子,建立长期合作联系。尤其在胶北“桃花节”以后屯村作为主要举办地后,给村里带来了更多人气。随着旅游、采摘经济兴起,这几年,每到桃花烂漫时,后屯村的不少桃园都成为游客拍照游玩的网红打卡地。王德信也兴致勃勃地当起现场导游,给游客拍照解说。
如今,除了原先的承包地外,王德信又将家里的6亩口粮地发展成桃园,引进烟红、秋彤、花皮离核等十余个优秀品种。自家的桃子基本不需要到市场上零卖,全部让客商到地头收走了,收入可观。
王德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种桃树这些年,桃子的收购价最高能到7.5元一斤,桃园一亩地的产值在2万元;如果种小麦,一亩地收成最好的时候也只能产生1000—1200元效益。去年雨水较多,桃子产量有限、甜度不高,一亩桃园的产值也能在三四千左右,依然比种小麦高得多。
“平均算下来收入在原先四—六倍,起码不会赔钱,赚多赚少的区别。”王德信表示,如今走进田间地头,春夏两季分有桃花芬芳、桃果红硕,人开心,干起活来也有格外有劲儿。
据悉,胶州市胶北街道种植桃树面积在1.8万亩左右。以后屯村为例,3000多亩农田里有1000多亩地种上了桃树,还有200多亩种葡萄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近年来,胶北街道以桃花节为媒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今年四月初举行的“桃花节”除了线上赏花,还设计了两条旅游路线供市民游客游览,进一步提升当地桃园“上接人气,下接地气”,培育采摘、游玩一体的当代“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