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区文化赋能工程启动 多个地标性建筑将迎来“新生”
如何将新产业、新文化、新生活有效融入历史城区当中,是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面临的大命题。记者在近期走访中获悉,今年,青岛西部片区“红房子”、中山路67号附属建筑等多个地标性建筑将迎来“新生”。与此同时,市南区启动历史城区文化赋能工程,通过导入产业基金、艺术节、博物馆等项目,展现老城区独特文化魅力和城市人文精神。
“红房子”与周边建筑一体化打造文旅综合体
已经记不清,三十多年来,红房子被动了多少次“手术”。希望这一次,红房子能成为与其历史价值相匹配的“新经典”。
位于广西路33号的“红房子”,德国医药商店旧址,是青岛最知名的建筑之一。继去年开辟一楼区域建成崂山矿泉博物馆后,今年这座国家级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将通过与周边建筑、院落一体化运营,打造成一个涵盖酒店、西餐、红酒、茶馆、爵士钢琴等诸多现代元素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红房子”建于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共四层。二十世纪80年代末,德国学者托尔斯藤·华纳来青岛考察曾盛赞:“1914年之前,这是所有私人住房中设计最为出色,同时也是最漂亮的青年风格派建筑”。
红房子紧邻的广西路31号七层建筑原为“海之旅”酒店,是于1977年轻工业局申建的现代建筑主体。档案资料显示,其建筑面积共计1600平方米,当时是作为“红房子”配套的职工食堂及部分办公使用。“红房子”被批为国家级建筑文物前,此建筑二楼三楼均与“红房子”西墙门贯通连体使用。今年将全新亮相的青岛红房子博物酒店项目,就是依托“红房子”、广西路31号配套楼房及建筑后侧两处院子打造。
记者探访项目时,广西路31号建筑及“红房子”二楼以上,正在进行紧张的内部施工。青岛红房子博物酒店项目总经理许征雄对记者说,此次综合体建设所依托的三个主体——“红房子”、广西路31号、两处院子过去都是各自为营,都无法克服自身所存在的显著短板。
“红房子”是建筑经典,但单栋历史建筑的体量是有限的,红房子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室内不得大整改,不得设明火厨房,而且只有一处单向木制楼梯,不符合公共区域消防疏散要求等,极大地限制了文旅业态经营形式的策划设计和想象;
广西路31号作为一栋现代建筑,既无历史价值加持,又夹建在广西路德式建筑群体中间,其形象气质显得突兀尴尬。“过去广西路31号也曾作为酒店运营,但始终存在房型单调、无法泊车、门前有公交站点等硬伤条件。”许征雄说;
而建筑北后院的广西路33号与安徽路4号的套院建筑,自成一体,独门独户,但无街面之脸,况且一无文物级别,二无大体量房间,处在广西路、安徽路、浙江路区块内,单独作为产业研究的话,“太过小门小户,难以做出时代感。”
“这些建筑各有短板,但如果能一体规划、综合开发,就能取长补短,形成规模。”许征雄表示。按照多栋建筑一体化运营的理念,企业将恢复原“红房子”的历史经营,打造原生的西餐系列连锁品牌;依托饮料集团旗下经典葡萄酒系列,打造“红房子百年窖藏”;建设红房子博物大酒店,酒店将以西洋经典钢琴、竖琴乐器系列为主题,以西洋钟表及系列西洋家具陈设使用为辅助,增设电梯、扩建厨房、合并套房,满足现代旅客的住宿体验;同时,该综合体还将增添茶馆、爵士钢琴吧等业态。
对于两处后院,项目方也利用独门独户、房间狭小、楼层错落的建筑特点,设计成为私密、幽静、雅致、温馨的青年客栈,与红房子博物大酒店一体化运营。
许征雄还介绍,广西路31号门前有一处存在多年的公交站点,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也将这个公交站点纳入一体化设计。
“我们与公交公司协商设计并改造广西路公交车停靠站点的外部形象与内部配置,使之完全与红房子百年建筑融为一体。通过古朴、含蓄、人性化十足的创意,打造青岛西部老城区‘具有历史温度’的第一站点。”他告诉记者,这个车站冬有暖垫座椅,夏有变频风扇,内设充电电源、冷热饮品专柜,与“红房子”相得益彰,与老城区共同浪漫。企业希望,通过这种改造,让“红房子”成为创新的经典。
据了解,该项目将于今年六七月份正式对外开放。
中山路67号附属建筑变身青岛历史名建展览馆
中山路67号附属两层建筑,天主教堂对面,一座投资约七八百万元、暂定名为青岛之光历史名建展览馆的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按照主办方计划,该项目将于“五一”期间开放。
项目负责人王亮介绍,该展馆收集了廻澜阁、青岛火车站、总督府、花石楼等数十个青岛市知名历史建筑的精美微缩模型,配合沙盘上的灯光演绎,可以让游客一次性欣赏到青岛历史城区片区内的精美历史建筑。
“这些微缩景观都是手工艺人严格按照比例,精心打磨出来的。其中能集中展现八大关至西镇沿海区域知名历史建筑的大沙盘,成本耗费70万元。其余单独展示的小沙盘,每个成本也超过1万元。”
王亮介绍,青岛城市建筑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大规模的城市和港口建设逐步展开,依托自然等高线和曲折绵延的海岸线走向,建造了许多具有欧陆风情的建筑,真实反映了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欧洲大陆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艺术。日占时期,尝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有不少建筑体现了“集仿主义”、“折衷主义”等流派风格,但城市建筑的西洋格调并未改变。即使在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时期,许多建筑依然具有浓厚的欧式韵味。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八大关地区和百年商街中山路区段堪称欧式建筑的典范。
“展览馆就位于天主教堂的对面,这是青岛人流量最大的景点之一。如果我们只是单纯从挣钱的角度,把这里分成一个个小门头是最‘简单省劲’的方式。但作为老青岛人,我对以中山路还有很多情怀,所以我下决心要做这样一个展馆。”王亮说。
在中山路区域经营了多年里院客栈项目,从去年开始,商人王亮也开始思考利用文化手段丰富中山路区域的内涵。“中山路旅游季节人流量很大,但是能提供给游客深度体验的产品并不多,这也是青岛旅游业被诟病的缺点之一。去年起,我们在中山路广场上尝试做过街头演出、文化市集等活动,今年做的建筑博物馆项目,也是在文化产业方向上一次更深度的探索。”王亮告诉记者,未来他们也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将建筑展览馆打造成沉浸式体验展馆。
产业基金、艺术节、博物馆等诸多文化元素涌入青岛老城
记者还了解到,为深入挖掘西部老城区历史文化积淀,市南区启动历史城区文化赋能工程,从学术研究、资料征集、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弘扬历史城区文化传统,助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提升发展力,打好西部老城“文化牌”。
据悉,市南区将起草制定“西部老城区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实施方案”“西部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征编工作规划(2021-2023)”“人文青岛·时尚湾城文化客厅”实施方案。全面收集挖掘、整理研究,老城区红色传统、历史传承、著名人物、经典传说、时尚风貌和打卡网红等资料和作品,讲好西部老城故事,展现市南独特文化魅力和城市人文精神。
充分保护、挖掘、利用好市南区红色资源,推进“原胶东军区地下情报站”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完成红色金融史料挖掘工作;引入唐国强影视团队、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合作建立“红金汇”文化产业基金和“红色影视文化街区”,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开创新局面。
市南区将更新改造西部历史城区交通节点中的活动空间,将其转化为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区、夜经济功能区和人气节点。举办“尚街里市民音乐季”、西部城市色彩节、里院文创节、“我在中山路博物馆”等主题活动,建立“文化名人在青岛”资料数据库,启动“市南印迹·城市解码”微视频拍摄工作,积极开展参与式艺术营造实践。
下步,市南还将加强西部文创载体建设,探索城市艺术更新、时尚美学提升、街区生态营造的实施模式,积极推进市南区上街里文化产业园、青岛鲁作艺术博物馆、青岛之光历史建筑展览馆建设工作,打造“最青岛、最时尚”的岛城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