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稳居第八!“软”实力越来越“硬”的青岛,要做“定义者”!
以制造业起家的青岛,“硬”实力无需赘言——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品牌之都名扬天下。
与此同时,青岛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风口,加快布局,“软”实力也不断增强。
工信部此前发布的《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恢复,逐步摆脱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影响,呈现平稳发展态势: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1616亿元,同比增长13.3%。
重点城市软件业集聚发展态势更加明显。2020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9636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85.9%。
其中,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682亿元,同比增长13.0%,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53.5%。青岛软件业以2388.2亿元的收入,连续两年位居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第8位,稳居全国第一阵营。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诸多利好政策推动和疫情的催化下,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正在迎来发展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拿出整整一篇来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软件业被多次提到,肩负重任。
青岛软件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青岛市软件业务收入只有113亿元,而到2020年,收入达到2388.2亿元,11年间增长了20倍,连续超越多个副省级城市,稳居第一阵营。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授予青岛市“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
在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个目标愿景下,青岛软件业肩负重任,同时也大有用武之地,发展前景广阔。
01
窗口机遇期开启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及疫情冲击的双重作用下,软件业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2020年,以软件为重点领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持续发展,伴随全球供应链收缩进程加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而以软件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小,体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恢复,逐步摆脱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影响,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收入和利润均保持较快增长,从业人数稳步增加;信息技术服务加快云化发展,软件应用服务化、平台化趋势明显——
软件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1616亿元,同比增长13.3%;
软件业利润增速稳步增长: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10676亿元,同比增长7.8%;人均实现业务收入115.8万元,同比增长8.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国家“十四五”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软件业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
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全球软件领域的技术、产品、模式等创新仍将持续,我国软件业将进入融合创新、快速迭代的关键期:
软件在带动经济复苏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与此同时,软件产业的产品形态、服务模式、竞争格局势必加速演进,软件在数字经济发展、社会运行保障方面的作用将愈发显著,对“新基建”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大势已来,软件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乘风而起。
02
紧紧追赶,青岛异军突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的软件业一直处在“追赶”的位置。
青岛的制造业没有跟上IT、网络设备、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软件业发展滞后。
在“两化融合”初期,软件业的短板一直掣肘青岛制造业的发展。近十年来,青岛奋起直追,软件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200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13亿元;2014年破千亿,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45亿元;2018年,软件业务收入跨越2000亿元台阶;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388.2亿元,连续两年位居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第8位,稳居全国第一阵营。
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与青岛多年的积极培育密不可分。
201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青岛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全面实施“东园西谷北城”软件产业战略,软件业务收入实现了从2009年的百亿级到2014年的千亿级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5月,青岛又出台文件,提出以加快培育提升软件产业名品、名企、名园、名展、名人“五名”为重点,高标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青岛加大对做大做强软件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统筹使用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软件产业“五名”培育,支持软件上规模、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支持引进知名软件企业、支持打造标志性软件产品、支持创建国内外标准资质、支持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软件产业奖励和补助资金额度逐年提升。
目前,青岛已形成了“东园西谷北城”的产业集聚,集聚了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800余家。青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示范基地获评全国4个五星级软件示范基地之一,4个园区获批省级软件产业园区。
青岛还有63个软件产品获得全国、省、市优秀软件产品,5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67家企业获得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评估,33家企业获得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评估,通过ITSS企业数量跃居全国第3。全市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达到26.9万人,拥有软件高层次专家学者137人。
自2008年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启动以来,南京、济南、成都、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8个城市先后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2017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出台有关办法,设置“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和“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严格控制两类中国软件名城数量。
新《办法》出台后,掀起了新一轮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热潮,2017年11月,青岛列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2020年,青岛历时2年,比计划提前1年完成创建授牌,成为全国第5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是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用时最短的城市。
青岛荣获“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是青岛软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功跻身中国软件名城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将对青岛今后进一步做强信息技术、优化经济转型、发展数字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03
潜力很大,关键是打好特色牌
软件产业是智能世界的水和氧气。在未来智能化时代,哪个城市的软件产业生态越发达,哪个城市的生命力越旺盛。
入列“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与头部城市相比,青岛软件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2020年,北京市软件业收入达15677.4亿元,深圳为7911.7亿元,上海为6479.5亿元,南京为5900.6亿元,杭州为5664.9亿元。
在青岛市工信局局长卞成看来,青岛软件产业还存在“不大不强”、缺乏纯软件龙头大企业、缺乏标志性软件产品等不足之处。
发展软件产业,青岛有着诸多优势。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工业软件对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工业软件当然离不开工业,而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拥有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大类,为工业软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2020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分行业、分领域、分批次发布“工业赋能”场景1300个和“未来城市”场景200个。
今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放1000个“工业赋能”和未来城市应用场景,推动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这将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市场空间,尤其是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发展空间很大。
青岛发展软件产业还有一张关键牌——工业互联网。
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青岛软件产业最大的特色优势。目前,青岛已形成了一批面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互联网工业平台的工业APP和解决方案,为智能制造产业赋能赋值赋智。
青岛已累计认定8个互联网工业平台、33个智能(互联)工厂、81个数字化车间和236个自动化生产线项目。3个APP获评2018年全国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5个项目中标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多个国家级平台落户青岛。全市包括工业软件、云服务、装备自动控制产品等在内的工业互联网相关收入达到800多亿元,占全部软件收入的39%,走在全国领先行列。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重要支撑。
“软件定义”是信息革命的新标志和新特征。要么“定义”,要么“被定义”。青岛软件产业基础日趋牢固,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假以时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