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  青岛  文创  建筑  2023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谁知盘中“盐”粒粒皆辛苦!青岛千亩盐田迎来收获季

“夙沙煮盐”的传说,在胶州湾北部红岛一带流传至今。史学家将此地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也有“盐宗”一说。说起海盐,靠海吃海的青岛人并不陌生,然而这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馈赠,背后却饱含晒盐人的辛勤和汗水。经过近2个月的海水蒸发,眼下,山东青岛城阳区河套街道罗家营海域的千亩盐田已经结出白色晶体,春盐收获季自此拉开序幕。

谁知盘中“盐”粒粒皆辛苦!青岛千亩盐田迎来收获季

迎着一轮朝阳,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此时海水蒸发量小,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收成,他们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抢收整整12亩的精细盐产盐田。6人成组,“一”字排开,晒盐工们人手一柄木质推板,将沉在水底的白色晶体向一侧装袋区推送。

纯人工的收盐方式,是一种古法传承,更是海盐品质的保证。古法晒盐,要经过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因此,盐场采水并非随用随取,而是选择每年的春节前后采集海水,因为那时的海水水质最为洁净。之后将海水引入沉淀池,完全靠风吹日晒,自然蒸发结晶,待海水盐度达到26度,才能达到收盐的标准。

谁知盘中“盐”粒粒皆辛苦!青岛千亩盐田迎来收获季

53岁的徐奎鹏,出生在这片盐滩,从祖父那辈开始便守护着千亩盐田,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三代。靠晒盐为生,在别人眼中是“清水捞白银”的美差,但背后的辛苦只有晒盐人自己知道。作为东风盐场的副经理,除了抓安全生产和盐品质量,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极端天气,因为一场没有防备的降雨,很可能就会毁掉一池子的海盐。

改革开放初期,井盐、矿盐在国内被大量开发利用,因为其产量高、价格低廉,迅速占领市场,严重挤压了海盐的生存空间。在盐业实行国家管控的年代,盐的主要用途为工业生产,因此营养价值高的海盐没了用武之地。

2017年1月1号,随着全国盐业改革大幕拉开,长达2600年的盐业专营自此打破,东风盐场也迎来希望的曙光。之后的几年,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品品类,从粗放的工业用盐到更加精细的食用盐。通过重拾古法晒盐工艺,让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海盐重新走上百姓餐桌。如今,让他欣慰的是,盐业博物馆正在以东风盐场为基地进行筹建,古法晒盐的工艺和文化也将拥有传播载体,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