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如何实现进位赶超?这次会议上,市长提出从五个方面“抓落实、求突破”
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你追我赶,是中国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城市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惧竞争。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善于抓住“趋势”的青岛,曾经自信满满地屹立于最前排。
这些年来,由于错失了一些趋势,青岛在城市“排位赛”中的名次有些后移。至2019年,下滑至全国第14位。
警醒的青岛,奋起,追赶!2020年,青岛GDP达到12400.56亿元,反超无锡,在全国的排名上升一个位次至第13位。
在这个奋力奔跑才有可能站在原地的时代,青岛能实现进位实属不易。尤其是在南北经济失衡、北方经济日渐式微的逆境下,青岛不仅经受住了挑战,还逆势实现了反超,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青岛目前所处的赛道,高手如云,竞争极其激烈,与排在后面的无锡、长沙、郑州之间的差距十分微小:领先无锡30.08亿元,领先长沙258.04亿元,领先郑州397.56亿元。稍不留意,青岛就有可能被反超。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青岛唯有快进,才有可能保住现有位置,进而寻求进位赶超。
3月25日下午举行的青岛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议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强调,要厚植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推动青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竞争中实现进位赶超,要求在建设工业强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五个方面“抓落实、求突破”。
毫无疑问,这五个方面立足青岛优势特色,是青岛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如果能抓实,并取得突破,那青岛就拥有了进位赶超的底气和实力。
01
建设工业强市突破口——
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数字化
实体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工业一直是青岛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过去,青岛GDP排名靠前,工业居功至伟。如今,排名下滑,问题也出在工业上。
从规模看,202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为9589.29亿元;宁波为17608.6亿元;无锡为18347.94亿元。相去甚远。
从对GDP的贡献看,2020年,青岛工业增加值3268.38亿元,而宁波工业增加值为5045.6亿元,无锡工业增加值为3968.80亿元。青岛比宁波少了1777亿元,比无锡少了700亿元,而宁波GDP仅比青岛高出8.14亿元,青岛仅领先无锡30.08亿元。
假设青岛工业增加值达到宁波的水平,那青岛的GDP将高达14177亿元,超越宁波和天津,在全国的排名可以上升至第11位,距离前十仅一步之遥。
无论是筑牢全省的龙头地位,还是在全国城中进位赶超,以工业立市的青岛都必须加码工业。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赵豪志指出,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聚焦13条产业链,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引进,推进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品牌高端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作为制造业大市,青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制造业集群,目前,青岛家电、轨道交通、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规模都超过千亿元,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的产业集群无论是规模还是层次都还不高,还有不少产业集中在中低端,集群化是破题的关键之举。下一步要加强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配套率,打造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规模出效益,规模化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刚刚发布的腾讯年报显示,2020年,腾讯营收总额达到了4820.64亿元,相当于青岛规上工业营业总收入的一半;净利润达到1598.47亿元,是青岛规上工业总利润(531.6亿元)的3倍之多。
目前,青岛企业规模化水平还不高,“高峰”不高,“群峰”不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偏少,急需快速壮大企业规模实力。目前,青岛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工业企业仅有两家(海尔、海信),过百亿工业企业也只有16家。
品牌兴,则城市兴;品牌强,则企业强。青岛是闻名遐迩的品牌之都,涌现出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五朵金花”为代表的青岛制造业品牌族群,闯出了一条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到品牌经济的特色发展道路。应当进一步发挥好海尔、青啤等知名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培育新一代“青岛金花”,为制造业之都树立更多金名片。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下,数字经济显现出巨大的生机,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成为引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因为错过信息化和消费互联网等浪潮,青岛的产业层次和水平不高,打造工业强市必须用数字化为产业赋能,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要在平台建设、产业赋能、场景应用和新基建上实现突破,确保青岛工业互联网在全国的领先优势。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青岛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带动整个城市数字化转型。
02
建设创新型城市突破口——
企业、平台、生态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定发展。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将创新提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开局,科技创新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青岛的创新资源比较集聚,关键要促进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产业集聚,转化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赵豪志指出,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抓落实、求突破,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创新平台作用和创新生态作用,促进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产业集聚,转化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科技发展史上,很多科技创新成果是企业完成的,很多基础研究上的创新,也是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的。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更好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在提高科技总体实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未来,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科技创新平台上。
面向“十四五”,青岛应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重大创新载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创建区域性创新高地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勇当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先锋队”。
科技创新是向未知进军,需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像培育花草那样适时施肥、松土、浇水,为科技创新涵养良好生态。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03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突破口——
科研、产业、港口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
经略海洋是青岛开局起步的一张王牌。今年在山东省两会期间,赵豪志在参加青岛代表团审议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岛要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其中一项就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3月5日,赵豪志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在参加互动交流时再次围绕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发言,细数青岛海洋特殊优势,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青岛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议上,赵豪志指出,要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上抓落实、求突破,发挥好海洋科研、产业基础、海洋港口等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海洋科研优势明显:拥有涉海科研机构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的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海洋科创平台是科研资源、成果孵化转化的汇聚地。应当发挥好这一优势,加快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建设,在透明海洋、超算中心、蓝色药库等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发展海洋经济,产业是根基。青岛海洋产业体系完整,产值过千亿的行业5个,涉海设备制造、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滨海旅游等在全国居重要地位,但总体实力还不够强,急需提升,尤其是要做大做强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产业,提升涉海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海洋经济,青岛还有一个重大优势,就是港口。青岛港是世界第6大综合性港口,有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港口已经成为资源聚集的重要平台,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青岛应当发挥好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航运服务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04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突破口——
大平台、大通道、大市场
面向“十四五”,青岛作为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开放仍是青岛最大的机遇和优势。
随着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更好发挥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作用,加快利用国际资源向内辐射,利用国内资源向外辐射。
赵豪志指出,要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上抓落实、求突破,巩固和厚植开放优势,构筑开放大平台,建设开放大通道,开拓国际大市场。
目前,我国正在打造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和体系。青岛汇聚了一批高水平、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包括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西海岸经济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应当充分发挥其政策高地作用,勇于先行先试,着力推动制度创新,用制度型开放提升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开放大通道显得尤为重要。青岛作为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在国家开放大局中应当更好发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要促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沿黄流域“出海大通道”,放大青岛“双节点”价值,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青岛海外市场广阔,截至目前,青岛全球贸易伙伴已经达到216个,几乎覆盖了世界全部经济实体,年贸易额超过6000亿元。应当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外贸主体能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出口与进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05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突破口——
改善硬环境、提升软环境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管理和文明程度关系到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自2019年起,青岛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经过两年来的承压奋进和协同作战,青岛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日渐完善,一批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启动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提速增量,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赵豪志指出,要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抓落实、求突破,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做起,着力改善硬环境,持续提升软环境。
近年来,青岛一直在营造“让老百姓心气儿顺、心气儿高”的幸福氛围,在努力提升城市硬件设施的同时,不断打造更加充满人情味儿的幸福软实力。下一步,应当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环境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道路拥堵和停车秩序整治、违法建设治理等领域打几场攻坚战,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营造城市软环境,关乎人才的引进,关乎文化软实力,关乎社会的发展。青岛要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创业之城。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实现城市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四个目标一个过程完成。
一个有温度、有气质、可阅读、可触摸的品质之城,将吸引更多城市合伙人,汇聚起城市前行的磅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