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窑不是惊喜就是惊吓 青岛艺术家杨克讲述瓷绘不确定的美
“每一次出窑,不是惊喜,就是惊吓。绘画于素胎或者釉面纸上,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陶瓷绘画作品。“陶瓷绘画的变化特别多,这是最吸引我的。 ”瓷绘艺术家杨克,曾经画过国画,也画过油画、水彩,但是在遇见瓷绘的那一刻,他被深深吸引,并且深陷其中。研究瓷绘的颜料变化、尝试不同工具绘出的效果,掌握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的不同创作。“画上去的跟烧出来的完全是两回事儿。 ”杨克说瓷绘充满新鲜感,他总能在作品出窑的时刻收获不同。
见瓷绘 曾经所学都未辜负
杨克四岁的时候就被父亲“摁着”学起了国画。“当然也很喜欢画画。”在他的记忆中,“有门手艺”是值得炫耀的,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父亲总能在年底因为画画儿而领回家别家没有的一整套猪头,“手艺可以吃饭。 ”在喜欢之余,杨克对画画儿还多了一份“实用性”的认识。“我父亲是国画老师,很多时候我是他学生们的小跟班。”那群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高中生,对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杨克,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有着对艺术特别执着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杨克也懵懵懂懂进入了艺术的世界,接触了油画、水彩,甚至在高中就接触过陶瓷,还学了刻瓷。高考失利一次之后,杨克去鲁中职工大学念过工艺美术。后来杨克考入了山东艺术学院的国画专业,“油画、国画专业是隔年轮流开设,我本来想考油画专业,结果高考成功那年只招收国画专业。 ”大概是与国画缘分深厚,杨克进行陶瓷绘画创作,最先尝试的也是更具国画风韵的冰雪系列。
大学毕业后,杨克没有走上艺术之路,反而进了法院成为一名法官,只在业余时间还偶尔画画儿。 2006年,受几个同学影响,杨克重拾画笔,开始创作油画和水彩,开始以人物画为主,后来画风景,用比较写实传统的写生方式创作。 “那段时间几乎画遍了青岛的景色。 ”杨克还从四五百幅水彩画里选了四十幅做过展览。 “这些写生水彩为我积累了大量素材。 ”后来,杨克创作了青岛系列瓷板画,都受益于这段时间的水彩写生。
2012年,景德镇的朋友一次相邀,杨克接触了陶瓷绘画,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扎进了不同于布面、纸面绘画的新世界。
创作过程多变而结果不可控
一幅五路财神的瓷板画,杨克本来绘制了黄色的祥云,结果出窑的时候变成了绿色,“竟然更和谐好看”;一幅山水大幅瓷板画,在出窑的瞬间断裂了,杨克干脆一分为五,做成了拼接挂放的小幅可组合瓷板画,也别有韵致……“每一次出窑,不是惊喜,就是惊吓。 ”杨克很享受这种不可控带来的心跳。
瓷板画是杨克的主要创作,因为瓷板是平的,缺少互相支撑的借力,更容易在烧制中出现断裂,尤其是在高温下烧制的釉下彩,“成品率不到30%”。出窑会碎掉三分之一,杨克会砸掉不满意的三分之一。 “很多人说烧窑就是烧钱。 ”杨克笑言。
结果是不确定的,过程更是多变的。杨克说,各种颜料买回来之后,首先要每个颜色都烧制一变,自己作出色板。在绘画过程中,创作质地不同的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又要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比如釉上彩,绘画的时候会打滑,颜料晕染不开,就要用海绵把颜料拍出效果,煤油、汽油、棉棒、餐巾纸、塑料布等都是杨克的绘画工具。釉下彩创作中,颜料会在泥胎上迅速吸收或者流走,锥子、刀子、抹布、转盘、滴漏、喷枪甚至裱花器,杨克都能物尽其用。杨克最擅长的,当属釉中彩创作。“很少有人研究釉中彩。 ”釉中彩高温快烧的特点,不仅考验绘画的功力,出窑的时候也变数更大。
自2012年以来,杨克创作的瓷板画形成了四个系列:具有水墨写意风的“冰雪”系列,民俗风情十足的“门神”系列,颇具水彩之韵的“青岛”系列,以及禅意小品系列。他的瓷板画也屡屡获奖,在英国的亨利艺术节、美国的亚洲艺术节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画展以及日中艺术交流展上,杨克的瓷板画深受外国藏家喜爱。 2018年,杨克用青花元素,把上合组织成员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展现在了人们眼前,创作出“上合系列”作品。
“瓷画是能留得住的,再过几百上千年它还是现在的模样,只要不‘碰瓷儿’,瓷画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
艺术很容易走进平常百姓家
创作瓷板画的同时,近年来杨克开始做艺术衍生品,研究开发具有青岛元素的文创作品。盘子、茶具、咖啡具等等,“陶瓷能做的我都在尝试。”这些创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选择的图案也都很日常,“我觉得生活要有情趣。 ”
杨克工作室里,有绘制了青岛建筑地标元素的杯子,还有造型如樽又形似石老人的杯子,“我都申请了版权。”在创作瓷板画青岛系列之后,杨克就在琢磨青岛元素的文创作品,他集合了青岛美景,又考虑到实用性,从杯子开始尝试创作。在杨克看来,艺术并非高大上,也没有远离生活。比如陶瓷制品,我们平常用的很多东西都是贴花的,就是印刷品。而一件手工创作的瓷绘用品,很多人都负担得起。“日常生活里的用具,又可以用又可以收藏,何乐而不用呢?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贾小飞 摄影 宁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