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双招双引”:青岛“城市合伙人”强势聚集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 涛 刘佳旎
他来了,要助力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他来了,要抢搭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快车;他也来了,要在这片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热带雨林中安营扎寨……
秋意微凉,寒风骤起,剑指创业城市的青岛却呈现出一派火热的景象——近日,涉及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38个项目同时在青吹响开工“集结号”……
回首“十三五”,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一决胜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上,这样的场景不胜枚举。
正是凭借高质量的“双招双引”,青岛不断抢占发展先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青岛实际利用外资达322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119个,与世界500强企业签约项目137个,集聚人才74万余人。
量质齐增
开放的青岛向来是吸引外资的“强磁场”,伴随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青岛的吸引力持续增强。青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累计利用外资300亿美元,截至今年10月,青岛已提前完成这一目标。
量增的同时,青岛利用外资结构日趋优化,利用外资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从外资产业结构看,2019年,青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资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现汇出资占比95%,房地产外资占比降低超6个百分点;从项目“含金量”看,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引进青岛和达创智投资有限公司、山东胶州航空有限公司等总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49个;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多链互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过千万美元项目258个,新增华润风电(胶州)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青岛)风味食品应用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9个。
世界500强是企业跨国发展的“集大成者”,能得到他们的青睐,是一座城市良好投资环境与投资前景的最佳注脚。
希杰青岛是世界500强韩国希杰集团在青岛投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已落户青岛26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先后12次增加投资。其中,2017年、2018年连续增资近5000万美元,注册资本追加至7145万美元。“对外资企业来说,衡量一座城市是否适合投资,产业环境、资源禀赋、交通便利等都是重要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当地的营商环境,这决定了企业能否长期发展,青岛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棒。”希杰青岛总经理金健东这样说。
同样看好青岛营商环境的还有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世界500强泰康保险旗下专业从事健康产业投资和管理的全资子公司,今年9月,由其投资10亿元的泰康之家·长寿社区项目正式落户城阳区。该项目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青岛峰会后落下的第一子,从8月28日峰会启幕,到9月17日项目正式落地,仅仅用了20天时间,这一速度令这家世界500强企业为之侧目。
开放永远是双向的,招商引资同样如此。“十三五”期间,青岛引进内资重点项目也实现了突破性增长。以2019年为例,发起“双招双引”攻势以来,青岛利用内资总量效率双提升,国企民企招商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493.3亿元、增长15.6%,引进总投资百亿元大项目19个,引进和增资中国500强项目70个。
创新打法
量质齐增的背后是招商引资打法的创新。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青岛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思路畅通渠道,打造全方位招商引资对接服务整合资源新平台,为广大有意来青的投资者铺平道路。
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也许是验证青岛“打法”最好的课题。为了破解疫情新常态下面对面交流受阻常态化的困局,今年初,青岛市商务局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发布了题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一封信,向全球发出青岛在线招商的诚挚邀请。此后,一场场跨越现实阻隔,快捷、高效的线上网络招商活动高频举办。合作的步伐没有因疫情迟滞,一个个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就在这种网络的互动中成功签约。
9月22日,“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系列活动东盟专场采用视频连线方式在线举办。会上,预计总投资710万美元的智能科技公司项目“情定”青岛。截至当前,“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系列活动已举办4场,联合圣保罗服务公司项目、韩国高丽焊接科技公司智能控制设备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等一大批优质项目与青岛牵手成功。
“国际客厅”是青岛集聚耦合各种要素资源、生成发展动能的又一全新创意。近年来,青岛通过推进国际客厅建设,助推经贸交流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国际客厅”当前已吸引110余家国外官方机构、商协会入驻,70多个在谈项目同步展开。“很幸运我们入驻了一家愿意与企业一起成长的高水平园区,这一生产线落户中德生态园,主要是看中了园区创新搭建的服务平台。”德国欧科林格工程塑料亚洲事业部总经理孙波所说的服务平台,正是中德“国际客厅”。
青岛还通过规划建设国际产业招商园,重点打造数字科技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3大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聚,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在高新区,众多机器人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实现逆势上扬,多家企业实现产值倍增。这一可喜成绩的背后,就是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等各环节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在发挥效能。清晰的产业链,不仅利用市场的逻辑事半功倍地加速着项目的引进,更让区内的企业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相互借力”,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就在当下,面对全球疫情冲击,为牢牢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青岛市商务局专门印发了《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招商引资行动计划》,从4个方面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其一,加强企业联络,实现对接服务全覆盖;其二,深入走访企业,实现问题解决在现场;其三,注重服务实效,实现项目落地新突破;其四,大力推进创新,实现沟通交流无障碍。
青岛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苏满表示,商务系统是发挥促进各类市场资源要素循环、配置、联通,做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力军,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提升思想方法、改造工作方法,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推动商务领域各项工作创新,开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人才为本
如果说招商引资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输血强身”的作用,招才引智则可以起到“造血强身”的功效。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城市最大的动能,是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
“十三五”期间,青岛以国际眼光、创新思维广纳贤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载体日趋多样,配套服务更加完善,城市引才聚才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以针对人才的配套服务为例,今年以来,青岛出台的诸多政策,都在服务人才上大做文章。从毕业生最关注的落户入手,青岛将未就业的外地生源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扩大到专科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可在线进行学籍确认,落户资格审核实现“秒批”。今年2月,青岛又提出2020年全市将建设和筹集不少于10万套人才住房。在人才服务流程再造方面,青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地图,开发上线高层次人才服务小程序,扩大普惠性人才公共服务的“零跑腿”事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全市人才服务提质增效。
青岛不断涵养的人才生态,让人才感到舒心、暖心。
要集聚人才,就要尊重人才,就要用市场的眼光识人用人,人才也是有价格的。近日,海尔集团4名无头衔、无称号的工业互联网人才,通过青岛“按薪定才”的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被认定为高层次B类人才,与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同等享受子女入学等37项高层次人才服务。这正是青岛发挥市场作用吸引人才的又一项成果——
今年出台的《青岛市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方式,实施“按薪定才”“以赛选才”“自主荐才”,开放人才评价场景,只要企业认可、给予高薪,只要资本认可、敢于投资,只要优质企业(项目)推荐,都认定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
与此同时,青岛还聚焦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推出人才新政:创新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把新锐人才、拔尖人才等评价权交给企业;根据产业需要精准引才,聚焦“两区”重点产业领域尖端人才、外事外语外贸等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转变人才政策制定逻辑,让企业唱“主角”是青岛招才引智的又一大创举。青岛邀请蔚蓝生物、歌尔声学等人才集聚度较高的企业“拿初稿”,并在初稿形成后征求120余家企业意见建议,将企业行之有效的做法、引才聚才的想法变成具体举措,增强人才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
启用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升级博士创业园,推动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转型发展;开展“青岛英才季”系列引才活动,赴英、德、俄、日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人才智力交流;连续19年举办蓝洽会,签约项目达900余个;连续举办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与133名海外院士达成合作意向;连续六年举办“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与国内135所高校建立长期人才合作关系;统筹开发国际、国内市场引才资源,国内招才引智工作站达12家,覆盖华北、华东、华南、东北、西南等地域……
眼下的青岛,招才引智的平台愈发广阔,招才引智的网络日益密集,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十三五”期间,全市集聚各类人才共74.47万人,预计截至今年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将突破220万,较“十二五”末增长37.5%。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下一步,青岛还将结合“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放大招才引智的品牌效应,搭建人才集聚发展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才竞相成长的“热带雨林”。